[提要]一个城市的建筑发展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这个城市的发展史。 一泓水,一方石,一支竹,一棵银杏,既体现居者闲情逸致,又勾勒江南清新风情。凭借天时地利之优势,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在这方圆14平方公里的苏州古城,逐步形成了苏州乃至全国园林式别墅开发最正宗、最集中的版块。
一个城市的建筑发展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这个城市的发展史。 一泓水,一方石,一支竹,一棵银杏,既体现居者闲情逸致,又勾勒江南清新风情。凭借天时地利之优势,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在这方圆14平方公里的苏州古城,逐步形成了苏州乃至全国园林式别墅开发最正宗、最集中的版块。 古城别墅群 从造宅子转向造文化 公元前517年,伍子胥“相土尝水”,将原来方圆只有3公里的吴国都城扩建为周长47公里,面积14平方公里、水陆各8门的阖闾古城。从此开始了苏州古城的历程。时至今日,苏州城区已经发展到1650平方公里。强劲的城市扩张,并没有动摇古城区的中心地位。作为承载各种传统文化形态的渊蔽之地,古城区依然是苏州人的心灵家园。 从历史上看,苏州古城区的别墅兴起于1994年,以全国第一个旧城改造与古城保护试点小区——桐芳巷为代表。但是随后,由于古城区人口密度较大,市政拆迁进展缓慢而且成本较高,因此古城区的别墅开发项目非常稀少,一直处在小规模、多点分散的状态,难以形成规模。到了1998年,古城区别墅得到了第二次大开发,出现了一些景区板块,其间也开始出现大量的独栋别墅,但基本上都属于经济型别墅,无论是在外立面还是在整体规划上都缺少创新。直到2002年初的第三次开发,才使苏州别墅市场有了质的飞跃,古城区里一些豪宅项目也开始从大量的经济型别墅项目中脱颖而出,如江枫院、寒舍等。再到如今,随着2007年政策加大执行力度,整个别墅市场的产品结构将出现重大调整,而在市区寸土寸金的土地中,独特而稀有的“古城别墅”将把苏州的别墅市场带入又一高峰,可以预见,2007年,又将是苏州别墅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 有人会说,寸土寸金的古城区能形成一定规模的别墅群,这是不符合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的确,从土地利用效应看,中心城区内大量的生产别墅未免有些浪费。然而在苏州,古城别墅的开发确历来是政府支持、开发商热衷、市场需求旺盛的好事。这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在现代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苏州人一直很注重对古城风貌的保护和改造,古城范围内的建筑都必须严格限高,这在客观上成为了苏州古城别墅版块形成的诱因。面对昂贵的土地成本,却不能利用建筑的空间高度来增加利润。那还能造什么?别墅无疑是最好的选择。用新沧浪房产公司董事长史建华的话说:“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既是对历史的一种重建,又是历史在当下的延绵。建筑必须在充分了解住户对空间的生存和心灵需求后,对传统符合进行重组。” 其次,老苏州人在骨子里都有一种“古城情节”,特别是那些有了成就的苏州人,他们在渴望改善自己居住环境的同时,更渴望给家赋予一点更理想化的东西。在苏州,家的功用除了休息、陶冶心性外,接待宾客、处理公务、发扬家族文化也是其重要功用所在,苏州人的家,是入世的前哨,“成家”后面跟的,是“立业”。因此,古城区的苏式别墅就成为了他们最理想的选择。 苏式别墅 给古城一个无法忘却的表情 一个城市的建筑发展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这个城市的发展史。好在在这发展过程中,苏州人总能认识到什么是宝贵的,什么是应该珍惜的。更可喜的是,一些建筑商们已经意识到在尊重市场现有规律的同时,应该承担起一定的建筑责任,传承些什么,发扬些什么,于是,在苏州建筑史上就有了诸如拙政东园、姑苏人家、庭院等可以体现和代表苏州特色的建筑的出现,于是,在如今的古城别墅市场上,关于建筑文化,关于古典瑰宝的传承与发扬,我们看到了一些新的亮点。 从古城别墅的发展史,到刘嘉玲的千万豪宅,我们都不得不提到拙政东园,它的出现可以说是苏州毫宅市场的一个风向标。很难否认,古城中心极为完善的配套,极其深厚的人文历史,给了拙政东园无可复制的先天优势。难得的闹中取静环境正暗合了中国“大隐隐于市”的哲学理念。这种环境下的拙政东园俨然一个古典园林的现代版。而主动将容积率将到0.3%,把30栋别墅分插在46亩的庞大土地上,无疑是开发商对作品负责的一大卖点。总的来说,在古城别墅史上,拙政东园第一个做到了古典园林和现代居住的完美结合。也给之后蜂拥出现的更多中式别墅项目更多的参考。 当拙政园周边已经一地难求的时候,同为苏州四大名园的留园又成为园林别墅新的沃土。位于香樟林立的留园路和宽阔宁静的上塘河之间的姑苏人家,无论在品质上还是在定位上都是目前苏州最高水平的园林别墅项目。它把对苏州传统文化的理解,体现在景观、建筑乃至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中,使之与苏州的历史文脉相符,与世界文化遗产留园的气质相符。对于姑苏人家的历史传承作用,史建华董事长认为,苏州传统住宅是“内敛、内秀、内涵的综合”,所以,姑苏人家力求通过园林景观的层次设计,山水树木、花草鱼鸟的布置以及砖石木雕的融合,体现出“小中有大,丰富万千”。 如果说拙政东园、姑苏人家出生于官宦大家,背景决定了其大家闺秀的典范。那么庭园、桃坞才苑则更像是出生商贾人家,拥有优雅气质的小家碧玉,而正因如此,它们才可以上攀豪门,下嫁百姓。作为苏州庭院建筑代表的庭园,最大特色就是恢复了苏州传统的院落布局,重现了苏州古城风貌的空间肌理。其项目占地13万平方米,总共257户的规模也创了古城别墅项目的记录。而桃坞才苑则跳出了园林别墅必定造在传统园林周边的规律,选址在著名的桃花坞大街,南靠著名的唐寅故居,东倚苏州昆剧博物馆,环宇相居,动如脱兔,静如处子,宛如世外桃源。 以上两个项目为代表的一大批中产阶级园林别墅正在悄然走红,比起拙政东园动辄上千万的价格,三四百万的价格也使这些楼盘成为更多人的理想家园,这代表了一种世界住宅的正确趋势。正如庭院开发公司的董事长汤伟祖所说:“住宅的消费市场就是一个两头尖中间大的橄榄,真正处于金字塔间的人毕竟是少数,中间庞大的中产阶级才是我们未来最大的买房市场。我们做的,就是让更多的人能住上这些精致的苏式别墅。” 古城苏式别墅风潮 凸显“扩散效应” 汤伟祖说:“城市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一旦完成,至少存在50到100年,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感官,更为人们营造一种特定居住形态下的文化情结。” 个性化建筑形态的开发是一个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当代建设发展相协调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我们的开发商不仅有责任造福于当代人民,更要为我们后代留下永不枯竭的文化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苏式别墅的大量生产已经不可避免,也的确有益于城市。但是,我们也要注意的是,古城区毕竟是土地极度稀缺的地方,任何建筑形态的开发都应该适可而止。苏州园林再经典,传承下来的也只有区区数十座。同样的,苏式别墅的开发也不能一味的复制和批量生产。苏州市房协副会长盛承懋教授说:“好地块,量少价高,这是必然的。从目前看,古城区的土地几乎已经无所可用了。”以7.85亿元拿下原阀门厂地块的华润置地正虎视眈眈地准备进军古城别墅版块,这块地几乎成了古城核心地段最后一块大面积的住宅用地。如此天价的地块将诞生怎样的全新建筑我们拭目以待。 不过好在,我们的政府和一些颇具眼光的开发商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2006年以来,福园、姑苏桃花源、水墨江南,我们看到苏式别墅风潮开始向古城区以外扩散出去。无疑,古城中式别墅的兴起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思考,我们也渴望看到它的扩散效应能在保护古城稀缺土地资源的前提下把这种优秀的建筑风潮发扬下去。 苏州古典园林兴旺于唐宋、鼎盛于明清、略衰于近代。我们很愿意把今天古城苏式别墅的兴起看作是重现《姑苏繁华图》的一笔浓墨重彩;我们也愿意看到更多的儒商们能继承并填补80年来苏州私家园林建筑史的空白。以家·天下的儒家生活哲学观,开启全新消费文明的大门;我们更愿意看到,将来进出于苏式别墅的人们能守望着苏州儒雅、谦和、崇文、内敛的人文精神。 |